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人文传统,体育工作一直处于全国高校领先行列。 1906年,暨南大学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和校园竞技,设有体育课,开设以体操为主的课程。1932年,学校成立体育委员会,体育课正式列入必修课程。在侨生的影响下,学校的体育氛围日渐浓厚,校园体育竞技成为暨南大学的一块特色招牌和鲜明标志。1936年,符保卢、蔡演雄、陈镇和等9名师生参加了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我校成为最早有师生参加奥运会的大学之一。1995年,我校成为国家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之一,并在田径、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等项目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曾连续五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殊荣。2005年,我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开创了我国高校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先河,由此推动我校田径项目高水平竞技运动强势发展。2015年9月,在原暨南大学体育教研室和体育部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体育学院。 学院始终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师范类)和运动训练(篮球、足球)两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7人(2名外籍学生);现有一个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体育教学方向、运动训练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人(1名华侨学生),已初步实现搭建“二本一硕”的学科建设布局。2009年招收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至今已培养了300多名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体育人才。近五年来,我院教学成果显著,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参与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申报并获批省级教改课题6项;出版教材6部;建设实习实践基地5个;从2014年起,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届达100%,读研率为8%,创业率达为10%;本科课程中心建设纳入率达100%;金课获批建设数6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教师参加校级本科课程教学竞赛获二等奖2项、优秀奖5项;2018年,顺利通过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受好评。十一年的办学经验以及优秀的毕业生质量为学院不断提升学科教育提供了根本动力。学院除了培养本院的体育专业学生,还承担了全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群体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及体育社团指导等工作。同时,还负责学校田径、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五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学院师资队伍持续提升。现有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博士9人,硕士23人;国家级裁判5人。近年来,我院多名教师被纳入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院教师一直注重科研和学科建设,主持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1项、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点和重大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省级)2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共计5篇(2020年新增3篇),SSCI 、AHCI论文共计4篇。另外,学院重视战略专家库建设,先后邀请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广东省体育行业、高校的知名专家莅临学院指导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有助于中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和利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地平台,探索出一条竞教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开展对外交流,努力提升体育文化和竞技水平。自1993年以来,暨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姊妹学校已友好交流26年,两校轮流互派体育代表团到双方学校进行体育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我院还多次接待了海内外大学代表团。2018年12月,台湾中原大学男子篮球队到我院以赛促学;2019年6月,澳门大学体育事务总监一行到校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学院多次派出专家学者到日本、美国等高校交流访问和学习。 巍巍暨南,展焕新颜。新时代,新征程,体育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措施,坚持立德树人,秉承“育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服务学生”的理念,创建具有“侨校特色、学科特色和竞技特色”的一流体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