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考研院_暨南大学考研论坛_暨大考研辅导网(jidaky.com)
标题:
2024年暨南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暨大考研丽珍
时间:
2023-7-19 19:00
标题:
2024年暨南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招生目录
[attach]1906[/attach]
扫码进群
[attach]1907[/attach]
717公共管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广泛运用政治、法
律、管理、经济的方法,从而达到增进公共利益、提高服务品质的各种管理活动
的总称。《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管
理理论素养、专业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公共管理学》课程的研究生入
学考试,既充分反映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检测考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
的情况;又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公共管理实践,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实际
运用的能力。
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学》课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要检测考生系统掌
握公共管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情况;检测考生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
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检测考生对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
理论和实践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检测考生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
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三)内容结构
1.基本理论知识:90 分;
2.实际问题分析:60 分。
(四)题型结构
1.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2.判断分析题(本题共有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3. 简述题(本题共有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论述题(本题共有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5.案例(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 导论
一、考查目标
通过考试,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基本概念范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
究途径、研究方法与学科特征的理解;检测考生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关系的理
解;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产生、发展与演进规律的掌握和理解。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概述
1.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政治与行政、公共治理与善治、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管理的兴起:公共行政的发展演进、公共行政的反思。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
征。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P 途径、B 途径。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发展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各种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及其发展的掌握
和理解;检测考生对公共管理各种理论流派相互关系的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
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运用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1.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的官僚制理
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美国进步时代的公共行政改革、古典时期的公共行政
与新古典时期的公共行政。
2.公共行政理论建构:怀特的系统化公共行政理论、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
学化公共行政原则、福莱特的动态化公共行政理论。
3.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西蒙的批判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西沃之争”、
新公共行政学。
(二)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1.公共选择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
3.公共治理理论。
4.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公共组织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组织的含义、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的类型、公共
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理解;检测考生对公共组织变革的理解;检测考生
对公共组织理论以及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公共组织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1.公共组织的含义: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的特征。
2.公共组织的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3.公共组织的类型: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准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事
业单位及其改革。
(二)公共组织的变革
1.科层组织的反思: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科层制方法的主要内容、传统
科层组织的缺陷与困境。
2.公共组织的变革: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公共领导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领导含义与作用的理解;检测考生对公共领导体制、领导方
法、领导能力、领导方式的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领导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公
共领导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领导概述
1.公共领导的含义与特征:领导与公共领导、公共领导的特点、公共领导
的作用。
2.西方领导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西方经典领导理论、西方领导理论的新
发展。
(二)公共领导体制
1.领导体制的含义与内容
2.公共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层级
制与职能制、完整制与分离制。
3.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我国公共管理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公共
管理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公共领导方法
1.领导方法的含义与特征。
2.领导协调。
3.领导沟通。
4.领导激励。
(四)领导能力
1.领导能力的含义与条件。
2.领导能力的主要内容。
3.领导方式。
第五章 公共政策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政策科学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的掌握与理解;检测考生对公共政
策的性质、功能、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检测考生政策形
成过程与政策制定、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检测考生运
用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政策概述
1.公共政策的性质和范畴:不同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
共政策。
2.公共政策工具: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其特点、
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应用。
3.公共政策的研究主线:政策制定主体的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和决策
机制,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程序,公共政策的内容与输出。
(二)公共政策过程
1.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与建构。
3.公共政策议程。
4.公共政策制定。
5.公共政策沟通。
6.公共政策执行。
7.公共政策评估。
(三)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与内容。
2.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
(四)公共政策发展
1.公共政策发展的趋向:公共性、合法性、有效性。
2.公共政策环境。
3.公共政策发展与公共管理价值的实现。
第六章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人力资源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特点的理解;检测考生对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内容、公务员制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掌握和理解;
检测考生运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
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1.人力资源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力资源的特点、从
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演进:科学管理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主义时
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
理。
(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职务分析:职务分析的含义、职务分析的程序、职务分析方法。
2.人员招聘:招聘过程管理、招聘渠道的类型、招聘筛选的方法。
3.人员培训: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人员培训与开发信趋势。
4.人员绩效评估:人员绩效评估的含义与功能、人员绩效评估的方法、人
员绩效评估的实施。
5.薪酬管理: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影响薪酬管理的主要因素、薪酬的构
成。
(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类型。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价值因素。
3.传统公共人事管理的制度安排。
4.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
内容。
5.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6.中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第七章 公共预算管理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的含义、功能及要素的理解;检测考生
对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公共支出管理、财政体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估
的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
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预算管理
1.公共预算的含义、公共预算的功能、公共预算的要素。
2.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目标管理预算
模式、零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模式。
3.公共预算的过程:公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
4.预算的审查与监督。
(二)公共收入管理
1.税收管理。
2.政府收费管理。
3.公债管理。
(三)公共支出管理
1.购买性支出管理。
2.政府采购管理。
3.转移性支出管理。
4.公共支出绩效评估。
第八章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管理的具体内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
检测考生对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解;检测考生运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知识
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信息资源与政务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与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发展及研究视角: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发
展、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视角。
3.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
(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2.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管理。
3.政务信息存储。
4.政务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
5.政务信息资源公开。
6.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
(三)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含义、框架。
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3.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建设。
第九章 公共危机管理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含义的理解;检测考生
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机制、职能的理解;检测考生对公共危机
管理过程的理解;检测考生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紧急权力的法律规制的理解;检
测考生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1.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公共突发事件与公共
危机的关系,公共危机的特征,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
管理。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职能: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公共危机管理职能。
3.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公共危机
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1.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2.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
3.公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
4.公共危机管理新闻发布机制。
5.公共危机管理控制处置机制。
6.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与评估机制。
(三)公共危机管理法治
1.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体系。
2.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紧急权力法治。
3.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权利保障。
第十章 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传统公共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掌握和理解;检测考生对当代公共管
理新工具和各种治理方法的掌握和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管理技术和方法分
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传统行政方法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思想教育手段。
(二)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1.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
决策、放松规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
2.工商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顾客导向、标杆管理、流程
再造、绩效评估。
3.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志愿者组织、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4.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含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公共部门战略
的过程。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规范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伦理、公共管理法律、公共管理监督含义的理解;检测考生
对伦理规范、法律规范、公共管理监督的理论及其作用的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
伦理、法律、公共管理监督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伦理
1.公共伦理的含义:公共伦理的提出、公共伦理的构成与思考方式。
2.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及其特性、公共利益的评价功能。
3.公共责任:公共责任的含义、公共伦理的责任冲突与选择。
4.公共伦理建设:公共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公共管理法律
1.公共管理的法律逻辑:公共权力需要法律约束与规范、公共管理研究的
法律途径。
2.西方国家法治行政的历史演进过程。
3.我国公共行政的法治化建设: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建设措施。
(三)公共管理监督
1.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人民主权理论、社会契约论。
2.公共管理监督体系:公共管理监督的内容、公共管理内部监督体系、公
共管理外部监督体系、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
第十二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含义、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理解;检测考生对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程序、评估结果运用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与
理解;检测考生对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和经验的理解,检测考生对当
代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问题及推进途径的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部门绩
效评估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内涵:概念的界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特征。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1)兴起的社会背景,新公共管理运动《政
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国家绩效评论》(戈尔报告);(2)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的意义;(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估指标的含义与分类:评估指标的含义、分类、绩效标准、绩效等级。
2.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原则与要求。
(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程序的含义。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过程: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结构运用阶段。
(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完善
1.对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评价。
2.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3.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途径:政府绩效管理试点、中国科学推进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第十三章 公共部门改革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公共部门改革背景条件、改革含义、改革理论、改革内容的掌握
与理解;检测考生对当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改革的内容、特
点及其评价的理解;检测考生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内容及其发展趋
势的掌握与理解;检测考生运用公共部门改革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
践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内容
(一)公共部门改革概述
1.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
2.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改革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3.公共部门改革目标与新模式。
(二)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
1.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兴起。
2.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3.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评价。
(三)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1.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兴起。
2.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试题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例题: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 B
(二)判断分析题(本题共有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例题: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以机构合并与人员裁减为中心的。
评分标准:先判断题中的观点(2 分);然后分析,如果题中观点是正确的,要说明为
什么正确;如果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要予以改正(2 分)。如果判断错误,本小题的 4 分将
全部扣完。
(1)判断: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分析: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
(三)简述题(本题共有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例题:简述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
评分标准:
(1)说明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3 分);
(2)说明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3 分);
(3)说明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作用(3 分);
(4)科学处理两者关系的意义(1 分)。
(四)论述题(本题共有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例题:
“新公共行政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
批评而形成的“新”理论。弗蕾德里克森(H.George Frederickson))是“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
代表人物。他认为:“社会公平是我们用一系列价值偏好,包括组织设计偏好和行为方式偏
好的关键词语;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平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
织推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社会公平强调对公众要求做出
积极的回应(responsiveness),而不是以追求公共组织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社会公平还强
调在公共行政的教学与研究中更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以实现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期
待……。” 根据弗蕾德里克森关于社会公平的观点,论述促进我国从建设型向公正公平型社会转变
的具体策略和措施。(20 分)
评分标准:
(1)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
方面是饥饿、失业、贫穷,民权运动高涨。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以效率为最高目标的传统
公共行政已经百年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公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推动
了学者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评,强调社会公平,“新公共行政学”由此产生。(4 分)
(2)结合西方国家的社会现实,阐述弗蕾德里克森关于社会公平观点的主要内容及意
义(4 分)
(3)分析当下我国的社会现实,并与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当时
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提出我国社会转型、强调社会公平的现实需求。(3 分)
(4)围绕强调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策略,
将弗蕾德里克森关于社会公平的每一项目内容都作为一个具体措施来加以分析论述。(9 分)
(四)案例(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第一类:材料分析例题:
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评估者与被评
估者(即行为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评估者的需求、期望值是被评估者(即行为者)
的行为导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谁是评估者,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被评估者就对谁负责。
在我国,在本质要求上,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该由公众来进
行评估,给公众评估的话语权,请公众打分考评政府工作和干部业绩;同时,在客观实际上,
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如何,体会最深、体验最直接的是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公众,
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公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广大公众作为评估者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行使政府绩效评估的民主权利,属于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还只能是处在公众有限参与阶段,公众评估所占的权重不宜过
大;把政府绩效评估、官员政绩考核的权力还给公众,扩大公众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巨大的
进步,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一个过程。
(1)请概括上述的观点,并运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评价。(10 分)
(2)请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分析和论述如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主体?(10 分)
评分标准:
(1)将题目中关于绩效评估主体的观点,概括为两类观点:一类是主张强调还权于民,
强调公众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具有话语权;一类是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还不可能真
正实现让公众来评价政府,强调公众在评价政府时候的有限参与。(6 分)
(2)运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关于绩效评估主体的知识,对两类观点分别进行分析评
价,评价合理。(4 分)
(3)对我国当下公众的综合素质、政策水平、法律意识、信息不对策、评估的公共尺
度和公共标准缺乏、社会发育不够成熟等社会现实,分析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提出当下完全实现公众评价政府的不现实性、不科学性,有限参与的合
理性。(5 分)
(4)注重提高公众综合素质、政策水平、法律意识,注重政务信息公开,解决信息不
对策问题,注重政府行政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的建设,建立绩效评估的公共尺度和标准,培
育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吸收公众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并加大公众评估的权重,逐
步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增加反映公众需求的指标并加大权重。(5 分)
第二类:案例分析题例题:
2009 年 6 月 5 日,在成都市的街头爆发了一起具有突发和恶性特征的公交车燃烧事件。
一时间,有关它的所有观察、描述、臆测、推断、注解、反应,都由无数传播者迅速传开,
成为了社会舆论和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分析,“6.5”事件在舆论热度、媒体关注度、
网民关注度等方面都高居排行榜前位。
但是,“6.5”事件发生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一连串的新闻发
布会,保持了信息透明度,有效引导和回应舆论。6 月 5 日事发仅 2 小时,成都市政府抢在
第一时间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并且当天连开三场发布会,不断公布伤亡、救治、现场等情
况。6 日的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 日的第五场发布会公
布调查的结果,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
渐合拍。
因此,成都“6.5”事件在市民惊悚之余,并没有诱发重大不满和社会群体性事件,一
度出现的谣言和猜疑也迅速消退,“6.5”事件平稳落幕。
(1)请结合本案例,具体分析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新闻媒体的任务(10 分)
(2)请运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新闻媒体管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成都“6.5”事件成
功处置的经验。(10 分)
评分标准:
(1)从理论上说明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新闻媒体管理的任务(3 分);
(2)结合案例分析四川地方政府在处置“6.5” 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有哪些行为,这
些行为分别属于执行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新闻媒体管理的任务的哪个方面(7 分)
(3)成都“6.5”事件成功处置的经验,包括:第一时间报告、及时和多次报告(3 分);
引导舆论、信息透明、及时回应(3 分);迅速展开事件原因调查、及时公布事件真相(3
分);政府应对得当(1 分)。
829社会研究方法
一、考查目标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从方
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以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方
面着手,对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要求
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以提高认
识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现象、解释与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社会研究基础(50±10 分)
2、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50±10 分)
3、资料分析与表达(50±1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20 分)
2、简答题(30 分)
3、判断题(20 分)
4、论述题(40 分)
5、研究设计题(40 分)
三、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 社会研究概论
一、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的了解程度;检测考生对社会研究方法体
系的掌握与理解;检测考生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异同的了解;检测考生对研究
设计基本内容的了解;检测考生对社会测量与操作化具体方法的掌握;检测考生
对抽样方法的掌握。
二、考查内容
(一)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社会研究的特征:社会研究及其意义、社会研究的特征、社会研究中的
困难。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方法与技术、社会研
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论背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
4、 研究的过程:研究的主要阶段、研究过程示例。
(二)理论的建构与检验
1、理论及其层次:理论的概念、理论的层次、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2、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与假设。
3、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科学环”、两种推理方式、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4、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理论构建的过程、理论检验的过程。
(三)选题与文献回顾
1、研究问题及其来源:研究问题的概念、研究问题的来源。
2、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3、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4、文献回顾:文献回顾及其意义、文献回顾的方法。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2、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3、研究方式:四种基本的观察方式、研究方式的选择
4、分析单位:分析单位的概念、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
种错误。
5、时间维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6、具体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
(五)测量与操作化
1、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测量的定义、测量的四个要素、社会现象测量、测
量层次。
2、概念的操作化:概念、变量与指标、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操作化的方
法、指标选择的多样性、操作化举例。
3、指数与量表:指数与量表的概念、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
4、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信度、效度、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六)抽样方法
1、抽样的意义、作用:抽样的概念、抽样的作用、抽样的类型。
2、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抽样分布、抽样的一般
程序、抽样设计的原则。
3、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分段
抽样。
4、户内抽样与 PPS 抽样:户内抽样、PPS 抽样。
5、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6、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样本规模、影响样本规模的确定因素、样本规模
与抽样误差。
第二部分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考查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收集资料、数据的基本方式,熟悉问卷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考查内容
(一)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研究及应用领域:调查研究的概念、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调
查研究的题材。
2、问卷设计:问卷的结构、问卷设计的原则、问卷设计的步骤、题型及答
案的设计、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6
3、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自填问卷法、自填问卷法的四种方式、结构访问
法的两种方式。
4、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员的挑选、培训调查员的方法、联系被调
查者、调查过程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调查的回收率。
5、问卷调查研究的特点与应用: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点、调查研究的主要弱
点、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二)实验研究
1、实验的概念与逻辑:实验及其基本要素、实验的逻辑、实验的特点与意
义。
2、实验的程序与类型:实验研究的程序、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对自变量
的操纵、实验的分类。
3、基本实验设计:经典实验设计、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4、实地实验: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群体间的冲突。
5、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重大事件的影响、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
响、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
影响。
(三)文献研究
1、文献与文献研究:文献的类型、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的概念与例子、内容分析的程序。
3、二次分析:二次分析的含义、二次分析的步骤、美国《综合社会调查》
(GSS)简介、二次分析的优缺点。
4、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概念、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
要步骤、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与信度。
5、文献研究的特点:文献研究的优点、文献研究缺点。
(四)实地研究
1、实地研究及其类型:实地研究的概念、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实地研究
的例子。
2、实地研究的过程:选择研究背景、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实地研究中的记录。
3、观察法: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参与观察法
的特点、参与观察法的应用。
4、无结构访谈法: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访
谈控制的方法、集体访谈。
5、实地研究的特点与应用: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优点、实地研究方式的主
要缺点。
第三部分 资料分析与表达
考查目标
检测考生对定量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检测考生对定性资料基本方法的
掌握;检测考生对研究报告写作基本规范的掌握。 考查内容
(一)定量资料分析
1、数据的整理与录入:资料的审核、资料的转换、数据录入、数据清理。
2、单变量统计分析:单变量描述统计、单变量推论统计。
3、双变量统计分析:交互分类与 X
2 检验、不同层次变量的检验、回归分析。
4、多变量统计分析:阐释模式、复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二)定性资料分析
1、定性资料及其形式:定性资料及分析的概念、定性资料的特点、定性资
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定性资料分析的目标。
2、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概括性的问题、测量与比较的问题、推断因
果联系的问题、实地证据的总结与表达问题。
3、定性资料的整理: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定性资料的编码、形成概念、
撰写分析型备忘录。
4、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几种定性资料
分析方法。
(三)撰写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类型与撰写步骤:研究报告及其类型、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
2、导言:研究问题及其背景、文献评论、介绍自己的研究。
3、方法: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有关资
料收集方法的介绍、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
4、结果。
5、讨论。
6、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小结和摘要、参考文献、附录。
7、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行文要则、引用与注释。
8、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四、试题示例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例题(1):在量化测量中,精确度最高的测量层次是( )。
A. 定比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 定类测量
例题(2):下列属于检验测量工具稳定性程度的方法有( )。
A.内容效度 B.准则效度 C.复本信度 D.折半信度 E.再测信度
(二)简答题(本题共有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例题:简述内容分析的主要特点。 (三)判断题(本题共有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例题:实验法、案例分析和历史研究是资料收集方法。 (四)论述题(本题共有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例题:请比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五)研究设计题(本题有 1 小题,40 分)
例题:研究人员试图对一所拥有 20 个学院、2 万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进
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校哪些学生倾向于逃课(旷课)以及逃课(旷课)的原因。
请你设计一份研究方案。要求:
(1)说明研究假设、主要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抽样方法等。研究问题及意
义、文献回顾、调查研究的组织与经费安排等部分可省略。
(2)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需包含大约 10-15 个问题及其
选项。
欢迎光临 暨大考研院_暨南大学考研论坛_暨大考研辅导网(jidaky.com) (http://www.jidak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